当企业持有的原材料出现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时,需按照会计准则要求进行资产减值处理。这一过程涉及减值测试、计提准备、损益确认以及后续结转等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合理计量反映资产真实价值。以下将从理论依据到实务操作,系统梳理完整的会计处理流程。
在计提减值准备阶段,企业需通过可变现净值法评估原材料价值。具体流程包括:①确定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成本、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②对比账面成本与可变现净值;③当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差额部分确认为存货跌价准备。此时会计分录为: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值得注意的是,资产减值损失属于损益类科目,直接影响当期利润表。
若原材料后续被加工成产成品并出售,需同步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会计处理需分两步完成:①确认销售收入时结转原材料成本;②冲减对应的存货跌价准备。此时会计分录为:借:存货跌价准备;贷:主营业务成本。这种处理方式将减值损失实质转化为销售成本,避免重复确认损失。
对于减值准备转回的特殊情形,会计准则规定当导致减值的因素消失且可变现净值回升时,可在原计提范围内恢复。此时会计分录反向操作:借:存货跌价准备;贷:资产减值损失。但需特别注意,中国会计准则明确长期资产减值不可转回,而存货类资产属于例外情形。
实务操作中还需关注减值迹象判断标准,包括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技术革新导致材料过时、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等七类情形。企业应当定期(至少每年度)进行减值测试,尤其当存在上述迹象时必须立即评估。会计人员需严格区分账面余额、账面价值与账面净值的概念差异,其中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备抵项目,这是计提减值的基础。
整个处理流程遵循谨慎性原则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既要防止高估资产价值,也要确保财务信息的可比性。通过系统化的会计处理,企业能准确反映原材料价值波动对经营成果的影响,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