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首批新工科专业,是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该专业通过整合传统采矿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为煤矿智能化建设输送了大量复合型人才。其发展历程、课程设计及科研实力均体现出对行业需求的精准把握与创新探索。
从专业建设背景来看,该专业源于2018年设立的智能开采创新实验班,并于2021年正式获批成立。为应对绿色智能矿山建设需求,专业定位聚焦智慧矿山、深地开采、新能源开采三大领域,致力于解决传统采矿行业面临的效率与安全难题。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上,更通过矿业系统工程、矿山数据管理等课程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推动采矿工程师从"蓝领"向"白领"转变。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人工智能+采矿的核心理念:
- 智能采矿学与物联网技术形成专业基础框架
- 矿山压力与智能感知控制结合岩层力学与传感器技术
- 智能测试与控制技术基础融入Python编程与自动控制理论
- 矿井智能通风与安全整合灾害监测与数字孪生技术这种课程结构突破传统工科界限,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360°沉浸式环幕系统,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专业现有14名专任教师,其中博士占比93%,企业兼职教师8人,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验室总面积达4500m²,拥有国家煤炭工业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煤矿虚拟仿真中心等平台,设备总值超5600万元。近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52项,授权发明专利62项,展现出强大的科研转化能力。
就业前景与人才培养特色具有显著优势。随着国家《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全国已建成687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行业急需智能开采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智能矿山设计、装备研发、生产管理等工作,保研比例较高且部分直接硕博连读。报考要求明确限定物理类考生且仅招男生,学费标准为5200元/年,体现专业对工程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