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第三所安全类高职院校,其大数据技术专业紧密结合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领域需求,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体系。该专业立足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通过“三方互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将理论学习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具备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及平台运维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以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设置多层次模块化课程:
- 基础能力模块:涵盖Python编程、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等基础课程,夯实算法设计与代码实现能力
- 核心技术模块:重点开展Hadoop生态体系、Spark实时计算、Flink流处理等技术教学,掌握分布式计算框架
- 行业应用模块:针对应急管理场景开发智能预警分析、灾害数据建模等特色课程,强化专业服务领域针对性实践教学环节依托校内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创新实践中心,配备数据采集实验室、云计算平台等12间实训室,实施项目化教学。学生通过参与安全生产监测系统开发、应急救援数据分析等真实项目,完成从数据清洗到可视化呈现的全流程训练。
校企合作方面,学院与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广西集团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岗位认知-技能强化-顶岗实战”三阶段培养路径。合作企业提供包括数据标注工程师、系统运维助理等岗位的实习机会,学生可接触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实际项目。特别设置的AI应用研发中心,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
就业竞争力培养突出“双证书”制度,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可通过“1+X”证书考核取得大数据平台运维、数据可视化等职业资格证书。近三年该专业毕业生在智慧安监、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等领域的就业率达93%,部分优秀学生入职省级应急管理厅大数据中心,承担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平台运维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正在探索“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创新模式,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煤矿安全监测、城市洪涝预警等数字化教学场景。这种沉浸式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掌握通用大数据技术的同时,深度理解安全生产领域的特殊数据特征,形成“技术+行业”双重知识结构的核心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