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师范与非师范两个方向,是该校历史悠久的重点学科之一。该专业依托西南联大的学术传承,形成了涵盖算法设计、系统开发、教育实践的完整培养体系,既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又强调教育理论素养。通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专业已构建起包含计算机组成原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前沿领域的课程模块,为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
师范方向以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为核心目标,课程设置中特别融入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等教育类课程,强调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设计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非师范方向则侧重卓越工程师培养,通过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并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训,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两个方向均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核心知识,但在实践环节中分流培养:师范生需完成教育实习与教学设计,非师范生则参与企业级项目开发与系统集成。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层次化与交叉性:
- 基础层:离散数学、数字逻辑、程序设计语言奠定理论根基
- 核心层: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算法分析与设计构建专业主干
- 应用层: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深化技术应用
- 拓展层:师范方向增设教育技术学,非师范方向开设大数据与云计算选修课
实践教学采用"三阶段递进"模式:
- 课程实验(Java程序设计实验、网络协议分析)
- 综合实训(软件项目开发、教育课件制作)
- 毕业设计(企业真实课题或教育信息化研究)专业实验室配备人工智能实验室、网络安全攻防平台、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支撑学生完成从代码编写到系统部署的全流程训练。
就业数据显示,该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4.3%,其中师范类毕业生主要进入中小学担任信息技术教师,非师范类毕业生多在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从事软件开发与系统运维。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云南省本科一批录取中,师范方向投档线达550分,非师范方向为544分,反映出社会对两类人才的均衡需求。专业还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与华为、浪潮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部分优秀学生未毕业即获得年薪15万以上的技术岗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