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电子科技学院作为山西省唯一以电子科技命名的高校,其人工智能专业依托学校电子信息特色和理工科优势,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信息技术+数据智能化处理”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技术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学校2023年转设为省属公办理工类院校,专业建设获得更多资源倾斜,校企合作和教学设施持续升级,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双重塑造,着力培养能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中强化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毕业生既能适应技术快速迭代的行业需求,又具备跨领域协作的领导潜力。这种培养理念与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深度契合,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学科交叉与实践导向。核心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编程基础课,以及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前沿领域课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将信息与最优化算法、智能计算等理论课程与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等系统级知识结合,构建了从算法设计到工程落地的完整知识链。这种课程架构既夯实了学生的数学与计算机基础,又通过深度学习框架构建、大数据分析等实践环节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资源是专业的突出优势。学校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教学科研设备,建成包括工程创新实训中心在内的155个实验室,其中理工类实验室占比达80%。与华为、晋南钢铁集团等企业共建的5个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产业场景实训机会。2025年3月举办的“山电·DeepSeek高校人工智能建设与应用”研讨会,更汇聚了西安邮电大学等高校专家及华为等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产教融合走向纵深。这些资源保障了学生在算法优化、模型训练、系统开发等环节获得充分训练。
就业前景方面,专业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国防科技等领域从事AI算法工程师、数据挖掘工程师等岗位。学校通过与山西云时代等本土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定向培养机制,2024年就业率显著提升。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特别强调“人工智能+传统产业”的应用场景,如煤矿安全监测、钢铁生产流程优化等领域,这种差异化定位使毕业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