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立足国家"双碳"战略,深度融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沿需求。作为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该专业通过"一纲双线,三维四链"育人理念,构建起覆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动力系统设计、智能控制技术开发、整车匹配优化等核心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培养定位上,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工程与科学、传承与创新"的三维结合,要求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分析等六大发展方向。课程体系设置体现多技术跨界融合特征,核心课程包含:
- 热工基础与发动机原理奠定传统动力理论基础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与控制聚焦电控技术创新
- 动力电池与热管理技术突破能源存储瓶颈
- 车辆环境感知技术衔接智能网联发展方向这种课程结构既涵盖机械设计理论,又融入嵌入式系统开发等前沿技术,形成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完整知识链。
师资团队配置凸显产教融合特色,现有专任教师中82%具有博士学位,包含安徽省领军人才特聘教授等高水平人才。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4项,完成企业攻关课题50余项,将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研发等产业技术直接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和产学研项目实践,教师团队构建起对接行业需求的动态知识更新机制。
该专业通过"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 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共建实习基地
- 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整车匹配技术等课程教学
- 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方程式电车车队等创新实践平台
- 开展动力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等产学研课题攻关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智能工厂生产管理、新能源汽车检测诊断等岗位需求。
面对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人才缺口持续扩大的行业现状,专业毕业生可在纯电动汽车研发、氢燃料动力系统测试、车联网技术开发等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数据显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级,域内形成的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为毕业生提供广阔就业空间,近五年专业对口就业率保持95%以上,部分学生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控制科学与工程等方向研究生。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