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始于1979年的硅酸盐工艺专业,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品牌专业。该专业依托材料科学学科ESI全球前1%的学术影响力,构建了覆盖本、硕、博的多层次培养体系,形成了以生态环境材料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并与加拿大、非洲等多所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专业建设始终紧扣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注重产教融合与科研转化,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8%,在建材、新能源等领域具有显著竞争力。
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
专业以生态环境材料为核心方向,设置低环境负荷材料、功能环境材料和特色资源化材料三大研究团队,重点开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沿海特色材料开发等研究。依托江苏省生态环境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新材料与江苏沿海工程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6项,近五年科研经费超6000万元。实验室配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大型设备,拥有检测资质覆盖建材全领域,成为苏北地区重要检测机构。
教学体系与工程实践
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融合,构建“基础理论+工程应用”双主线:
- 核心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及材料结构表征,强化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分析能力;
- 特色模块:围绕胶凝材料、混凝土工程等方向开设胶凝材料工艺学、陶瓷工艺学等课程,突出建材行业应用;
- 实践环节:与中国玻璃控股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设置材料制备技术实验等综合实训项目,推行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师资力量与国际化合作
学院拥有专任教师111人,其中博士占比74%,含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3人,形成以省级“青蓝工程”创新团队为引领的教研队伍。通过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与非洲Addis Ababa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并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建立学术互访机制。近五年教师主持编写专著教材33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构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80%教师具有企业工程背景。
学生发展与就业前景
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行“学业导师+企业导师”双轨制:
- 升学路径:33%本科生进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深造,硕士点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等领域;
- 就业方向:毕业生在建材龙头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质量检测,部分进入环保装备、新能源器件等新兴领域;
- 创新能力培养: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120余项,形成“以赛促学”的创新实践体系。
通过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产教融合,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材料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其工程教育认证复评通过率和ESI学科排名数据均处于同类高校前列,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具备国际视野与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