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立足工科院校优势,构建了艺术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技术素养与艺术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通过"技术-艺术-实践"三元融合的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对城市空间、生态环境与文化传承的系统认知,尤其在工业遗产活化和地域文化创新领域形成鲜明特色。以下从专业定位、课程架构、实践创新等方面展开具体解析。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为"区域一流、国内知名、地域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学科,聚焦西北地区工业城市与健康城乡建设的室内外空间设计需求。培养目标强调"五维能力":掌握艺术学理论与政策法规,具备独立设计思维,践行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培养团队协作与国际视野,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毕业生需在5年左右成长为能解决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城市更新等复杂问题的专业骨干。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体现"全程贯通、模块递进"原则:
- 基础模块:设计造型基础(1-2)、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
- 核心模块:
- 理论课程:室内/景观设计原理、装饰材料与构造
- 设计实践:环境设计(1-5)系列课程
- 拓展模块:建筑设计初步、设计史论、环境照明设计
- 实践体系:
- 认知层:写生实习、专业认识实习
- 应用层:专题设计(如弹性滨水景观、智慧街道改造)
- 综合层:设计师业务实践、毕业设计
创新采用"工业遗产项目驱动教学法",例如在《景观设计4》课程中,学生需完成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历史场景数字化重塑等课题,通过GIS空间分析、价值评估矩阵、微更新策略等方法,将包头钢铁文化基因转化为设计语言。
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建立"校地协同"实践平台,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54项、省部级70项。典型案例包括:
- 韧性城市设计:童轲团队《韧流不息》项目运用雨水花园、耐涝植物群落技术,构建弹性滨水系统
- 文化记忆重构:潘柏城团队通过抚慰-平复-引导-激活四阶段策略,重塑包头四道沙河的空间性格
- 智慧街道更新:吕民博团队在鞍山道改造中植入交通流量感知、共享空间算法,实现人车权益动态平衡
四、地域特色与学科优势
依托内蒙古工业城市基因,专业形成三大特色方向:
- 生态修复设计:针对西北干旱区开发轻干预滨水廊道修复技术,如柴兴宇团队运用红色廊道+生态驳岸解决滦下输水干渠侵蚀问题
- 民族文创空间:在呼和浩特大黑河改造中,梁敏哲团队提取蒙古包形态符号,构建多层次亲水体验区
- 工业遗产活化:刘娜教授指导的包钢废弃厂区改造项目,通过生产流程可视化、锈蚀肌理艺术化手法,实现工业美学的当代转译
该专业师资团队包含3位副教授、2位硕士生导师,教育背景涵盖建筑设计、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学等领域,近五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出版教材2部。毕业生就业呈现"三向分流"特征:35%进入中建西北设计院等企业,28%考取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研究生,37%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事业。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