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理科试验班(纳米科学与工程本博贯通班)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项目,2023年首次面向全国招收30名学生。该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双一流学科,构建了"纳米材料-智能器件-系统集成"全链条培养体系,采用本博贯通八年制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学科交叉能力的纳米科技领军人才。首届学生已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展现技术突破潜力,成为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生力军。
学科建设与平台支撑奠定战略高度。专业整合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摩尔时代芯片关键新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形成覆盖纳米材料制备、表征、应用的全流程研发能力。2024年数据显示,科研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余项,自主研发的量子点显示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应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与中芯国际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在12英寸晶圆制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培养模式创新重构育人路径:
- 本博贯通机制:实施"3+5"分段培养,前三年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五年直攻博士学位。第七学期通过推免直博考核即可锁定深造资格
- 动态调整机制:前三个学年出现课程不及格或自愿申请者退出贯通计划,转入材料学院普通班级,同时面向全校理工科专业择优补充选拔
- 双导师制:由张跃院士领衔的导师库包含国家级人才12人,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在华为海思等企业完成600学时工程实践。
课程体系架构体现交叉融合特色:
- 基础理论模块:设置《固体物理》《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等7门核心课程,构建量子力学-材料表征-器件设计知识框架
- 前沿技术模块:开发《智能传感系统》《微纳加工技术》等14门专业课程,引入TCAD、COMSOL等工具完成32纳米工艺仿真
- 实践创新模块:在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开展480学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参与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
师资力量配置彰显顶尖水平。教学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青5人组成,83%教师具有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TOP50高校研修经历。独创模块化研究方向培养体系,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可选择人工智能传感或绿色能源材料等方向,跟随导师团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近两年指导学生发表SCI论文15篇,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项。
就业发展前景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毕业生形成三大核心去向:
- 科研创新:45%进入中科院微电子所等机构,从事碳基芯片研发
- 产业攻坚:35%加盟长江存储等企业,主导3D NAND存储器工艺开发
- 国际深造:20%获剑桥大学等名校全额奖学金,聚焦量子点显示技术研究。
从传统材料研究到智能器件设计,该专业通过"学科交叉-项目驱动-产教融合"培养体系,持续输出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纳米精英。其"纳米+信息+生物"三螺旋模式既保持基础研究深度,又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产业需求,在柔性电子器件领域形成技术壁垒。需注意的是,专业课程强度达45学分/学期,要求兼备数理天赋与工程思维,适合对纳米科技有强烈使命感的学子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