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专业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护理教育体系之一,历经60余年发展,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不仅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更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背景,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下文将从学科定位、培养体系、师资结构、实践资源及发展成果等维度展开分析。
学科定位与学术地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科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是全国首批获得护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之一,并拥有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核心特色在于中西医融通,既涵盖现代护理学的临床技能培养,又深度融合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学科方向聚焦成人与老年护理学、健康与慢病管理学等四大领域,其中中医护理学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竞争力。
人才培养体系
该专业以“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强化实践”为核心理念,课程设置覆盖现代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的双重知识体系。主干课程包括:
- 护理学基础与健康评估(西医核心)
- 中医临床护理学与针灸学(中医特色)
- 护理科研与护理管理学(复合能力模块)通过“五类金课全覆盖”课程体系(含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3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毕业生需同时掌握现代临床护理技能与中医辨证施护能力,满足大健康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学科带头人高静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领衔的157人师资团队中,拥有硕博导师47人,并涵盖教育部护理学教指委委员、中华护理学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权威专家。团队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四川省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7个科研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28项,发表SCI/核心论文507篇,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等20余项科研奖励。教材建设成果突出,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1部,形成系统化教学资源库。
实践教学与就业前景
学院与32家临床教学基地建立深度合作,覆盖三甲医院、社区医疗中心及精神卫生机构,形成“成渝辐射东南沿海”的实践网络。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国家级项目2项)与真实场景训练,强化临床胜任力。近五年本科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奖7项,发表SCI论文3篇,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2024届达97.2%,主要流向三级甲等医院(占78.6%)及科研院所。研究生就业率更实现100%,凸显社会认可度。
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作为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基地,学院深度参与健康中国战略,开发艾灸代谢组学、五行音乐干预等特色研究方向,主编首部《中医护理学古籍》,推动传统医学现代化。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获省级金奖4项,22人获四川省综合素质A级证书,体现“仁爱为魂”的育人成效。这种将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结合的教育路径,使毕业生成为基层医疗与健康管理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