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学科的重镇,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自1925年创立以来始终走在学术前沿。该系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蝉联中国史A+评级,世界史学科稳居全国前列,形成了覆盖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等15个二级学科的完整体系。从谭其骧主持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到葛兆光开创思想史研究新范式,从周谷城的世界古代史奠基到朱维铮的经学史突破,百年间培养了包括金冲及、姜义华等学界领袖,构建起贯通古今中外的学术传承脉络。
学科建设与师资力量构筑专业基石。该系拥有中国史与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依托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两大国家级平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3项。师资队伍包含39名正教授、6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其中葛兆光、李剑鸣等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等顶级期刊年均发文量达15篇。独特的双聘院士机制使学界泰斗深度参与本科教学,如谭其骧学术团队至今仍指导着历史地理学方向的青年学者。
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史学教育创新。该系实施"一生一计划"和"一生一导师"制度,构建四维培养框架:
- 通识教育筑基:设置《史学导论》《中国历史文选》等国家级一流课程,采用张广智《西方史学史》、樊树志《国史概要》等经典教材
- 专业能力深化:开设《出土文献选读》《性别与历史》等荣誉课程,推行20人规模小班研讨制
- 实践教学拓展:组织河西走廊考古、江南口述史采集等田野考察,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等50余家机构建立实践基地
- 国际视野塑造: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共建西方古典学双学位项目,35%本科生参与海外交流
科研创新与学术影响彰显学科引领力。团队在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研发领域取得突破,其数字人文成果支撑了雄安新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世界史方向开创的地中海文明比较研究新范式,被国际古典学协会列为重点合作项目。近五年出版《中国经学史十讲》等专著180余部,在《历史研究》发文量连续八年居全国高校首位。特别设立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累计采集改革开放口述史料5000小时,为当代史研究提供独特视角。
就业前景与升学通道验证培养成效。数据显示67%本科毕业生进入哈佛、牛津等顶尖学府深造,就业者主要分布于:
- 文教科研: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等机构的教研岗位
- 政府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史志办公室
- 文化传媒:中华书局、澎湃新闻历史频道
- 金融咨询:中金公司宏观研究部、麦肯锡文化政策组
- 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处在2024届毕业生中,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者平均起薪达28万元/年,历史思维训练使其在战略分析、政策研究等岗位显现独特优势。
从甲骨文释读到数字人文转型,复旦大学历史学专业通过守正创新的育人理念,持续输出具有全球视野与文化使命感的史学人才。其"通专结合"的培养模式,不仅塑造了12位长江学者和3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更为文明传承与创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