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职业学院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开设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通过五年制专本连读模式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以嵌入式系统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电子技术应用为核心方向,课程设置贯穿专科与本科阶段,并融入四轮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机制。其特色在于将产业需求与教学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套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培养模式上,专业采用“四轮工学交替”机制,通过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的循环提升职业能力。学生五年间经历四次轮转:每学期安排2周校内集中实践,第一、四、六、十学期分别进入企业实习。这种模式实现了从基础技能到综合应用的递进,例如在通信设备装配、5G网络优化等场景中完成真实项目训练。同时,通过技优生训练和创新教育等个性化培养环节,优秀学生可参与导师指导的科研项目或技能竞赛,强化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设计,分阶段构建知识框架:
- 专科阶段:以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夯实基础,辅以传感器技术和微机原理等实践课程;
- 本科阶段:深化嵌入式系统原理、Android编程技术等方向课程,并引入FPGA/CPLD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等前沿内容。课程模块分为公共基础、专业核心和拓展选修三类,例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课程对应物联网技术方向,工业组态软件则服务于智能制造领域。
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显著优势。校内建有28个实验实训室,包括省内领先的5G全网建设实训基地,配备运营商级设备;校外与中兴通讯、浪潮信息等3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可通过生产实训参与真实项目,例如在通信工程实施中掌握网络规划技能,或在SMT表面贴装技术课程中完成电子产品的工艺设计。近三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5项一等奖,印证了实践教学的成效。
就业方向覆盖电子信息全产业链,重点聚焦三大领域:
- 通信技术领域:在华为、中兴等企业从事5G设备调试、网络维护;
- 智能终端开发:参与物联网设备设计或智能手机维修;
- 生产管理与技术服务:担任电子产品的工艺工程师或质量检测专员。2023年山东省专业评估中,该专业位列全省第三,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部分学生通过高职3+2贯通培养进入山东女子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深造,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从专业竞争力看,其依托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和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师资团队拥有省级教学名师、技术能手等称号,75%教师具备高级职称。专业还牵头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教学资源库,开发4门省级精品课程,并通过书证融通机制将“1+X”证书标准融入教学。这种“产业引领、校企共育”的模式,使其成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供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