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作为学校首批六个职业本科专业之一,自2024年启动本科招生以来,凭借其省级特色专业的深厚基础和"高本硕"贯通培养体系,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该专业以智慧城市、生态遥感、林草资源智能监测等前沿领域为方向,通过"课赛融通"课程体系和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具备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开发及行业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技术应用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
专业课程设置注重行业动态与岗位能力的匹配,核心课程包括:
- GIS空间分析与遥感导论,强化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
- 三维可视化与建模、数字摄影测量,提升空间数据可视化与工程应用水平
- 林草资源智能监测与管理、林业遥感等特色课程,深化行业场景应用课程采用"课赛融通"模式,将无人机航测、ARCGIS/MAPGIS软件应用等技能与竞赛项目结合,确保学生掌握GNSS全球定位技术、不动产测绘技术等实操能力。
师资力量:双师型团队支撑技术突破
专业组建了省级教学团队,包含:
- 专兼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高级职称占比达72%
- 博士9人、硕士15人,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达92%
- 双师型教师占比超80%,包括省级教学名师3人教师团队主持建设甘肃省地理信息协同创新中心,承担多项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将林业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实训体系:虚实结合强化岗位能力
校内建成11个专业实训室,设备总值达2200万元,包含:
- 无人机航测实训室:配备多旋翼、固定翼无人机及数据处理系统
- 三维数据应用及开发实训室:集成倾斜摄影测量与BIM技术
- 遥感技术实训室:配置高光谱成像仪与ENVI软件平台校外与中煤航测遥感集团、甘肃省地图院等40余家单位合作,形成覆盖地理国情监测、文化遗产数字化等领域的实习网络,实现"实训-竞赛-就业"全链条培养。
培养成效:产学研融合助推职业发展
专业毕业生在地理信息数据处理、专题地图制图等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
- 近三年参与黄河流域生态监测、祁连山国家公园数字化建设等重大项目
- 就业方向涵盖自然资源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评估等新兴领域
- 校企合作单位提供岗位定制化培养,实现实习就业无缝衔接通过"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学生可获取测绘工程师、GIS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形成多元化发展路径。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