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甘肃省重点职业院校,其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立足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具备现代治理能力的基层服务人才为目标。该专业依托学校经济管理系的学科优势,通过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设计,结合校社联动的育人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路径。本文将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路径、资源支撑及社会影响等维度,系统解析该专业的建设成效。
在专业定位上,该校紧扣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战略,将培养方向聚焦于城乡社区管理与社会服务创新两大领域。专业课程设置覆盖社会学基础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社区服务实务三大模块,其中《社区管理实务》《社会调查与统计》等核心课程占比达40%,着力构建学生全流程服务能力。特别引入“1+X”证书制度,将社会工作师、社区网格员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机衔接。
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三层递进”培养模式:
- 基础技能实训:依托校内商科综合实训基地,开展社区事务模拟演练
- 专项能力提升:与天水市民政局共建社区工作站,实施真实项目运作
- 综合实践创新:组织学生参与“金晖助老”等志愿服务项目,2025年累计服务社区孤寡老人1200余人次
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与天水华天科技集团等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基地,开发《智慧社区管理系统操作》等特色课程。数据显示,近三年该专业毕业生在社区工作者岗位就业率达78%,其中65%的毕业生在入职半年内晋升为项目主管,体现出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将AI技术应用纳入教学改革,通过“志愿赋能”线上公开课,教授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社区需求。在2025年母亲河生态保护项目中,学生团队利用GIS技术完成污染源定位,相关成果被天水电视台专题报道,展现了技术创新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
从社会影响力看,专业建设成效获得多方认可:在2025年甘肃省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中位列第二,学生团队连续三年斩获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更通过校社共建模式,累计为周边社区培养持证网格员300余名,推动形成了高校智库与基层治理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