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生大学的文化及创意产业(荣誉)文学士课程以跨学科融合为核心理念,旨在回应全球文创新经济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该课程覆盖11个核心界别,从传统艺术到数字媒体均被纳入培养体系,通过商业管理与人文社科的交叉教学,培育学生既懂创意内容生产又具备产业运营能力的综合素养。课程设计强调理论应用与实践创新,结合香港作为国际文创新枢纽的地缘优势,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路径。
课程结构采用四大学习范畴的模块化设计:
- 文化及创意产业专修单元(占53%学分)侧重艺术管理、文化产业政策等核心知识
- 共同核心课程包含通识教育、语言训练与信息技术(占35%)
- 商学教育模块(7%)注入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商业思维
- 自由选修单元(5%)支持个性化发展。这种设计突破传统学科界限,例如在「数码动漫设计」课程中,学生需同时掌握创意表达与技术实现,并完成商业计划书撰写。
教学模式凸显小班制优势,师生比例达1:23.2,通过案例研讨、项目制学习等方式强化互动。课程引入双导师制,既有学术导师系统讲授文化经济学理论,又聘请业界专家指导实操。例如在「文化遗产活化」课题中,学生会实地考察历史建筑,同时学习运用AR技术开发数字导览产品。这种学术+产业的双轨培养,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文化项目管理、艺术策展等岗位需求。
实践体系构建三层进阶机制:
- 基础层:通过「创意人文馆」的影视制作中心、虚拟演播室等设施开展模拟实训
- 应用层:安排西九文化区、艺术基金会等机构实习
- 创新层:支持学生参与大湾区文化项目,如广州南沙中心的文创园区规划。近三年数据显示,参与实践项目的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27%,部分优秀作品获香港设计中心奖项。
国际化培养贯穿全程,学生可申请海外双学位项目,或参与「东盟文化创新论坛」等国际交流。课程特别设置可持续发展专题,引导学生探索文化产业的绿色转型路径。毕业生在影视制作、数字内容创业、文化投资等领域表现突出,据校方统计,90%以上学生在毕业半年内成功就业,其中15%进入国际文化机构。
该课程持续迭代创新,2025年新增人工智能与文化生产选修模块,响应元宇宙技术对文创产业的变革。通过赛马会住宿书院的跨学科社群,学生可在「多元文化」主题活动中碰撞创意,培育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兼备的文创新生代。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