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业大学功能材料专业立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辽宁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构建起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新能源与光电材料、先进材料粉体制备与应用、功能薄膜及半导体器件为三大特色方向,通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掌握材料设计、制备与器件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师资力量、科研平台和国际合作方面形成显著优势,成为支撑区域新材料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
作为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该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科研方向紧密对接国家战略,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工业需求,形成新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等核心领域。其科研平台包括辽宁省功能材料产业校企联盟和校际教学联盟,整合高校与企业资源,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科研经费累计超1840万元。
师资力量与科研成果
专业师资团队以高学历、国际化为特色,17名专任教师中教授占比53%,全部具有博士学位,64.7%拥有企业或海外经历。团队包括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省级人才11人,以及全球2%顶尖科学家2人。科研成果丰硕:
- 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2篇
- 授权发明专利16项
- 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
代表性研究如王占杰教授团队在钛酸钡基热敏陶瓷领域的突破,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顶刊,为无铅化电子材料发展提供新路径。
培养体系与创新实践
专业构建“应用性、前沿性和多元化”教育体系,实施以下培养策略:
- 多学科交叉课程设计:融合物理、化学、能源科学、生物医学等学科,开设功能材料综合实验等实践课程,强化材料制备与器件开发能力。
- 校企协同育人:依托60余项企业课题建立实训基地群,开发案例库、项目库,将比亚迪、中科院等机构的实际需求融入毕业设计。
- 导师团队制培养:学生可加入科研团队参与锂离子电池材料或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等前沿项目,实现“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双向能力提升。
- 国际化学术视野: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开展“3+1”联合培养,支持学生参与国际会议与学术交流。
就业前景与深造方向
毕业生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就业率超92%,典型雇主包括比亚迪、中科院研究所、新东北电气集团等。近三年考研率达35%,深造院校涵盖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职业发展路径清晰:
- 技术研发岗:从事材料性能优化、器件设计
- 生产管理岗:负责工艺流程控制与质量管理
- 学术研究岗:进入科研院所攻克高居里温度材料等关键技术。
通过理论教学、科研训练与产业实践的三维赋能,沈阳工业大学功能材料专业持续为新材料产业输送兼具创新能力与实践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