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法学教育植根于理工科优势背景,在38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培养体系。作为甘肃省最早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该校法学院通过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建设,将工程思维与法学研究深度融合,在环境资源法、知识产权法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其本科生导师全覆盖的培养模式和93.85%的就业率,展现出法学教育与行业需求的高度契合。
在学科特色方面,法学院确立了四大核心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聚焦西部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和"一带一路"环境法治路径;知识产权法学依托兰白科技创新试验区,深耕专利实施转化与文化遗产保护;民商法学关注劳动保障与精准扶贫法律问题;法学理论侧重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区域社会治理研究。这种学科布局既体现服务地方发展的定位,又通过理工科交叉优势强化了工程法律、科技法律等特色领域。
人才培养体系呈现三大创新:
- 精英教育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导师指导+创新科研+社会实践"四位一体架构,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参与科研项目
- 实务能力培养:建设可容纳400人的模拟法庭和知识产权实验室,与七里河区法院等20余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
- 复合型培养路径:面向全校开设法学双学位,近20%理工科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或攻读法律硕士
科研创新实力体现在:
- 拥有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等5个省级平台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项目4项,累计科研经费近400万元
- 在《法理学》《民法学》等马工程教材研究领域形成特色成果
- 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及博士占比80%,学缘覆盖中国政法大学等知名院校
研究生教育凸显应用导向:
- 2026年计划招收67名硕士,包括法学硕士21人和法律硕士46人
- 初试科目突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复试侧重案例分析与实务能力
- 专业硕士培养实行"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与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等建立协同机制
这种"理工底色、西部特色、行业需求"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使该校法学教育在环境法治智库建设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独特竞争力。其年均科研经费3万元/教师的投入强度,以及法学专业考研上线率全校前三的育人成效,印证了交叉学科发展的创新潜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