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和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凭借其深厚的行业积淀与创新培养模式,成为装备制造领域技术人才培养的标杆。该专业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依托学院在工科领域的传统优势,形成了以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和PLC技术应用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体系。数据显示,其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且与西门子、欧姆龙等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为职业发展铺设了多元通道。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框架,课程设置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主干课程涵盖:
- 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等理论基础模块
- PLC及应用、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核心技能课程
- 工业机器人技术、DCS系统及组态技术等前沿技术实训特别设置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实践环节,通过校内22个专业实训室和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实现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实训基地配备价值2300万元的先进设备,包括工业自动化网络集成平台和智能视觉检测系统,确保学生掌握真实生产场景的操作技能。
校企协同与就业前景
专业与正泰电气、施耐德等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双导师”教学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可编程控制器程序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并通过企业项目参与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调试与运维管理。就业方向覆盖:
- 工业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岗位
- 供配电系统调试与智慧能源管理
- 智能制造领域的系统集成工程师毕业生广泛服务于机床制造、电力设备、新能源等国家重点产业,部分优秀人才成长为省级劳模和技术能手,印证了专业培养的实践成效。
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
专业教学团队由17名专任教师组成,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比超50%,多人持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师资队伍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将MATLAB仿真技术、工业物联网应用等前沿课题融入教学。学院建有西北地区首个欧姆龙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并与罗克韦尔自动化共建联合实验室,形成“教室—实验室—车间”的立体化教学空间,助力学生实现从技术应用到创新设计的跨越。
从六十余年的专业发展历程可见,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产教融合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支撑。对于追求技术精进与职业发展的学子而言,这里既是技能锤炼的熔炉,更是通向智能制造的桥梁。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