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以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为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学科优势,构建了涵盖基础理论、实践创新和科研转化的多层次培养框架,致力于为电子信息产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与省级教学示范平台的支撑,专业在江西省第二轮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第三,展现出鲜明的工科特色与育人成效。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微电子、光电子和集成电路三大领域为培养方向,着力打造宽厚专业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半导体物理学、微电子工艺原理等核心知识,同时通过嵌入式系统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实践课程提升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强调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在电子材料、元器件设计和光电子系统开发等领域形成技术转化能力。
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本硕衔接的完整培养链条。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 基础理论模块:包括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等奠定专业基础的核心课程;
- 方向深化模块:设置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等细分领域课程;
- 实践创新模块:依托江西省高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微纳电子器件制备、集成电路版图仿真等实验项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模拟电路》和《通信原理》两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工程案例与仿真实验。
科研平台与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中央财政投资700万元建设的工科专业工程实训中心,配备半导体真空镀膜系统、X射线单晶衍射仪等先进设备,设备总值超过3000万元。科研方向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器件开发和光电子材料制备,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发表SCI一区/二区论文52篇。师资队伍中包括江西省“双千计划”入选者、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以及具有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厦门大学等合作背景的学者,形成校企协同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就业方向与行业对接
毕业生主要在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器件开发和微电子工艺三大领域就业,典型岗位包括:
- 集成电路企业的版图设计工程师和工艺工程师
- 光电子企业的光电材料研发员和器件测试专员
- 科研院所的半导体器件模拟研究员专业与赣州本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深度对接,在LED显示技术、半导体照明等领域形成产学研合作网络。数据显示,近五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省级以上奖项超百项,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华为、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
发展挑战与优化空间
尽管该专业在课程建设和科研产出上表现突出,但作为师范院校的工科专业,其产业资源集聚能力较传统工科院校仍存差距。未来可通过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企业的合作,拓展MiniLED/MicroLED、智能传感器等新兴方向,进一步强化工程实践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同时,依托学校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点的交叉学科优势,可探索智能硬件与集成电路的融合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