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和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专业,始终以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使命。该专业自2017年组建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来,通过“四精三评五提升”建设模式、“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体系以及模块化教学改革,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获国家知识产权53项(含发明专利15项),展现了卓越的教育教学实力。其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高位,部分学生入职国企或进入珠三角制造业龙头企业,月薪可达8000-12000元。
一、立体化培养体系:理念与实践深度融合
该专业构建了以“四精”理念为核心的培养框架:
- 精心育人:融入“十大育人体系”,强化课程思政,将价值塑造与技能培养结合;
- 精心研教:采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建设省级精品课程3门;
- 精心研创:通过国家级“双师型”培训基地,提升教师科研转化能力;
- 精心服务:与海尔、广汽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形成“订单班”培养模式。在评价体系上,通过“三评五提升”策略,建立团队自评、成员自评与外部监督的动态反馈机制,重点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科技转化能力和模块化教学设计能力,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岗课赛证融通创新
专业课程采用“23X”模块化结构,形成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的进阶路径:
- 底层通识模块:涵盖《电工基础》《数字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
- 中层核心模块:聚焦《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自动生产线控制与使用》等岗位技能课程;
- 顶层拓展模块:开设工业互联网运维、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X类选修课。实践教学突出“以赛促学”,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奖23项,同时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嵌入课程,实现“一专多证”培养目标。
三、产学研协同:科技服务与社会赋能
专业团队在教科研领域表现突出:
- 科研成果:主持国家级教科研项目5项、省级4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4篇;
- 技术转化:完成7项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784.712万元;
- 社会服务:承担职业培训项目17项,累计培训8827人日。通过牵头成立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联合11所院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虚拟教研室、教材开发等深度合作,推动职教资源跨区域共享。
四、国际化布局: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专业积极拓展国际合作:
- 与法国施耐德电气共建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
- 建立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分院,输出国际职业标准4套;
- 通过“汉语桥”项目开发双语教材,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技术人才。这种“本土深耕+国际拓展”的双轨模式,使该专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持续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