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作为四川省较早开展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教育的院系之一,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形成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及人工智能四大本科专业的学科体系。学院依托省级科研平台和校企合作资源,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双一流学科建设与卓越工程师计划,构建了多层次人才培养框架,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学术基础与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院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需求,建立了以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为核心的专业课程群。课程设置包括:
- 基础理论课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据结构与算法;
- 核心技术课程:人工智能导论、模式识别、嵌入式系统原理;
- 实践应用课程:智能系统开发、数据挖掘、传感器技术。
此外,学院引入AI+知识图谱教学模式,通过梳理166个知识点关联关系,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及博士占比超70%,并聘请14名外聘博士参与教学。科研方面,近五年承担省级以上项目1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发表论文134篇,出版专著10部。学院拥有四川省教育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和20余个实验室,设备总值超1200万元,支持学生开展智能硬件开发与算法优化实验。
校企合作与就业前景
学院与成都国信安、华清远见等30余家IT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推行“全过程创新创业培养体系”。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0%以上,部分学生进入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深造,或任职于易联讯飞、四川国玺信息等科技企业。人工智能专业作为四川省新兴热门方向,录取分数线呈现“高潜力、低门槛”特征,2024年浙江录取线为526分,报考竞争相对缓和。
教学创新与学术视野
学院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小组项目制,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与横向课题研发。例如,在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中,学生团队曾获国家级奖项。同时,课程融入32个思政案例,通过“智慧教育伦理”“人工智能安全”等模块,培养学生社会责任与科技伦理意识。这种“学术+产业+德育”三维模式,使学院成为川内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标杆。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