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学院于2023年新增测绘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隶属工学门类,修业年限为四年,旨在培养具备测绘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贵州省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的新兴专业,其课程体系融合现代测绘技术与民族文化特色,尤其在服务苗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地理国情监测方面展现出独特定位。下文将从培养体系、课程特色、实践创新及就业前景等维度展开分析。
在培养体系方面,该专业以测绘科学与技术为核心,构建了涵盖地理科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框架。学生需掌握GNSS测量、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测绘技术,同时强化测绘法律法规与工程管理知识。培养方案特别强调“产学研用”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与民族文化项目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深度结合,例如设置民族建筑三维建模实习课程,借助无人机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传统村落进行测绘保护。
课程设置呈现“基础+前沿+特色”三重结构。主干课程包括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等传统测绘核心内容,同时开设地质灾害应急测绘、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等前沿方向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如民族建筑三维建模和文化空间信息采集,凸显了地域文化传承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此外,课程体系注重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交叉渗透,例如引入无人机快速地形建模和干涉雷达桥梁监测技术,强化学生应对智慧城市、数字孪生等新兴领域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三阶段能力进阶实现技能强化:
- 基础技能训练:包括全站仪操作、水准测量等传统测绘工具使用;
- 综合项目实践:参与国土空间规划、矿山资源勘查等真实项目;
- 创新技术应用:运用北斗卫星监测系统、SAR卫星对地观测等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典型案例包括利用倾斜摄影技术建立苗侗吊脚楼三维模型,以及通过地基干涉雷达开展桥梁健康检测,这类实践既提升技术能力,又深化文化保护意识。
就业领域呈现“传统+新兴”双轨并行特征。毕业生可进入自然资源、交通建设、应急管理等行业从事工程测量、地籍测绘等常规工作,亦可投身智慧城市、北斗导航应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新兴领域。数据显示,全国测绘工程专业就业率长期保持在80%-95%,而凯里学院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培养服务黔东南州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人才,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测绘工作已突破传统野外作业模式,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等技术大幅改善工作条件,但学生仍需具备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与空间方位感。
该专业师资团队由教授、注册测绘师及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构成,例如学科带头人曾主持省级测绘标准制定与深基坑变形分析等科研项目,确保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衔接。对于有意报考者,需注意该专业对数学基础与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且根据《普通高校招生体检指导意见》,存在视力矫正超800度或严重脏器疾病史的考生需谨慎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