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立足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需求,依托学校70余年办学积淀,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体系。作为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该专业以培养服务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融合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畜牧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从课程设置到实践平台,从师资力量到科研转化,其培养模式体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育人理念。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导向,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动物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繁殖技术等核心知识,同时具备解决现代畜牧业生产问题的实践能力。毕业生可从事动物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疫病防控等工作,尤其注重培养能在边疆民族地区推动畜牧业现代化转型的复合型人才。例如,课程体系中特别设置家畜环境卫生学和胚胎移植技术,强化学生对高寒、干旱等特殊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课程体系设计突出“宽基础、精专业”特点,包含三大模块:
- 基础理论模块:如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遗传学,夯实生命科学理论基础;
- 专业技术模块:涵盖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加工技术,聚焦现代畜牧业核心技术;
- 实践应用模块:通过养牛学、养羊学、经济动物饲养学等课程,结合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50余个实习基地,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这种“理论-技术-产业”链条式培养,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行业需求。
教学资源方面,学院拥有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备生化与生物制药、动物胚胎工程等12个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中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高水平学者,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这种科研优势直接反哺教学,例如将血清制品产业化成果转化为《畜产品加工学》案例,增强教学前沿性。
就业前景方面,毕业生可在畜牧生产企业、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科研院所等领域发展。数据显示,该专业近年就业率持续高于90%,部分学生进入万州国际(双汇集团)、佳雯宠物医院等龙头企业。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特别强调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草地生态学》《畜牧业经济管理》等课程,引导学生参与西部牧区产业规划,助力“三州三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
专业建设特色还体现在课程思政创新上。例如《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通过吴宪、施一公等科学家案例激发学生科技报国情怀。这种“专业+思政”双轨育人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基因编辑、代谢调控等前沿技术的同时,深化对“三农”服务使命的认同,形成“知农爱农”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