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实验班)是该校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而设立的重点人才培养项目。该实验班以“宽厚基础、差异教育、融通国际”为特色,旨在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农林科学复合知识体系,兼具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卓越人才。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输送高层次管理人才。
在培养模式上,实验班采用“2+1+1”的螺旋式进阶路径:
- 前两年聚焦通识教育与专业基础,重点强化管理学、经济学核心课程;
- 第三年实施分流培养,引入导师制,由校内外专家联合指导科研与职业规划;
- 第四年依托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开展全仿真企业实训与毕业设计。这种模式强调个性化发展,通过“大类培养—适时分流—实践强化”的循环机制,实现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的动态平衡。
实验班的课程体系以交叉融合为特征,构建了“理论+应用”双轮驱动的课程群:
- 核心理论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等,夯实学科基础;
- 应用型课程涵盖农产品营销学、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强化实践能力;
- 特别设置国际视野拓展模块,通过双语教学和案例研讨提升跨文化管理素养。课程设计中融入研究型教学方法,例如课堂辩论、企业案例分析、学期调研报告等,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
实践教学体系是实验班的突出亮点。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了覆盖现代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村基层组织的实践网络:
- 每年安排5周实习学期,学生需在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平台参与全流程管理实训;
- 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选题聚焦乡村振兴、农业产业链优化等现实问题;
- 典型案例包括赴山东寿光开展的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考察,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沿动态。这种“边学边实践”的模式使人才培养紧贴行业需求。
实验班的保障机制体现了学校资源倾斜与制度创新的双重优势:
- 经费专项支持,每年生均拨款1.2万元用于教学实践,并设立创新创业项目专项基金;
- 师资团队由校内教授、企业高管、政策研究者组成,例如聘请寿光市农业局局长讲授现代农业政策;
- 动态管理机制实行“严进严出”,对学业不达标或违纪学生启动退出程序,同时为优秀学生提供保研推荐、国际交流等激励通道。这些措施确保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可持续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