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典型代表,汉江师范学院立足"地方性、师范性"办学定位,通过系统性改革构建起贯通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育人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将"学生主体、多维协同、铸魂育人"作为核心理念,在课程体系创新、本土资源开发、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形成特色经验,其思政课教学成果获评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培养出大批扎根基层的"四有"好老师。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该校独创性地实施"三类课程贯通"机制。首先是深化五门核心思政课程改革,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展"读原著"专题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采用"讲故事"教学法。其次是开发《鄂西北红色文化概论》等校本选修课,形成覆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地方文化、劳动教育的课程群。更值得关注的是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外国语学院通过重构《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作为思政切入点,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资源整合创新体现在"三种资源运用"策略中。学校挖掘百年校史中的"六次搬迁"奋斗史,将施洋烈士事迹融入新生教育;整理十堰地区南水北调工程、脱贫攻坚案例建立教学资源库;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库开展"校友榜样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还联合地方开展红色文化活化工程,组织师生参与武当文化、车城工业遗产研究,使思政教育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本土记忆。
教学模式改革呈现三大亮点:一是推行"混合式教学",通过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实现线上资源推送、课堂互动研讨、机器智能评阅的闭环管理;二是构建"三类评价交互"体系,融合过程性评价、实践成果展示和思政素养测评;三是创新"主题式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中小学师资调研、乡村振兴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外国语学院在教学中运用"词达人App"跟踪学习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抗疫师说"等情境化教学模块,显著提升教学实效。
在实践育人层面,学校构建起"校内校外双循环"机制。校内通过"红笔网"网络思政平台培育学生媒介素养,打造"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创作等品牌活动;校外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组织师范生参与基层学校思政课设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的"百马行动"宣讲工程,组织师生深入社区开展理论宣讲年均50余场,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形成"师范性+思政性"特色培养模式。该专业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教育学三大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等。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分层分类培养,学生在省级教学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成为鄂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输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