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开门办思政课”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涵盖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校内外资源整合、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特色体系。通过“走进大理大学”系列思政大课堂、“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品牌以及“三教两育”协同模式,该校将传统思政课的“大水漫灌”转化为“精准滴灌”,形成了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教育生态。其创新路径既体现了对新时代思政课改革要求的响应,也展现了立足滇西民族文化资源的本土化探索。
核心路径一:多元化师资与“精准滴灌”教学创新
大理大学打破传统课堂边界,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国家一级演员丁柳元等各领域领军人物走进校园,同时吸纳驻村第一书记、创业者、外卖小哥等基层实践者参与教学。这种“大咖+平民”双轨制师资配置,实现了:
- 学术高度与生活温度的结合:顶尖学者讲授理论前沿,基层实践者分享鲜活案例
- 规模与场景的灵活切换:既有万人规模的“苍山问道·教育论坛”,也有数十人围坐的“小讲台”平等对话
- 课程模块的精准设计: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发人工智能与人文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课程
核心路径二:“三教两育”模式推动多维协同
通过教育联动、教学创新、教师成长三维驱动,以及教育学生、培育教师双重目标,该校构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框架:
- 机制协同:牵头成立大理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跨学段集体备课制度
- 资源整合:依托大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开发10条“红色基因·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实践教学路线,年接待量超3万人次
- 师资培育:实施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累计培训教师600余名,构建“同课异构+教学展示”能力提升体系
核心路径三:民族文化赋能课程建设
立足滇西地区特色,该校将“洱海蓝”“石榴红”元素深度融入思政课:
- 文化载体创新:组建“石榴籽讲解团”,运用白族传统音乐、方言演绎理论,实现“有意义→有意思”的转化
- 学术研究支撑:开展大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课题研究,获中央部门采纳成果
- 品牌活动矩阵:打造“七彩苍洱思政课”教育品牌,举办“诗意大理”诗歌论坛、“国际教育·苍洱智库论坛”等特色活动
成果转化与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教学—科研—实践”循环机制,该校实现成果转化与质量双提升:
- 教学成果: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建成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
- 师资建设:教师团队获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等国家级奖项,形成“老中青”梯度人才结构
- 质量监控:建立“六个一”教学活动(一次集体备课、一次教学展示等),实施思政课专项经费保障与职称评审单列制度
这种“多维协同、分层递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使该校成为滇西地区思政教育高地,更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探索出了一条“理论扎根实践、教育服务发展”的特色路径。数据显示,其系列思政大课堂已举办100余场,覆盖师生3万余人次,实践教学参与量突破13.5万人次,充分验证了教育模式的实效性与生命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