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化学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传承自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化学工程系,历经80余载发展积淀,构建了"师范教育+科研创新+产业服务"三位一体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以单糖化学合成与能源催化材料为特色的学科方向,全球ESI排名连续11年保持前1%(2024年3月达2.14‰)。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2024届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0余项,专业拥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标志性成果,是江西省冲击"双一流"学科的重点建设对象。
学科定位:化学教育的百年传承
专业以师范教育为根基,构建基础化学-教育技能-科研训练三维培养框架。作为江西省首个化学博士点,其课程体系遵循"一体两翼三协同四支撑"培养模式,独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企业产学研基地双轨育人机制。通过《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实验设计》等特色课程,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学生需完成1200+学时实验训练,掌握光谱分析等18项核心技能,参与氟硅材料研发等重大课题。
课程体系:三阶递进的知识架构
化学基础模块
- 无机化学:配合物合成与表征(使用X射线衍射仪)
- 分析化学: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配备HPLC-MS系统)
- 物理化学:量子化学计算(引入Gaussian软件)
应用技术模块
- 材料化学:纳米纤维制备(开展国家863项目实训)
- 精细化工:香料合成工艺优化(实施企业横向课题)
- 能源催化:锂电正极材料开发(使用手套箱操作系统)
教育实践模块
- 年均组织微格教学训练200余场次
- 开设《STEAM教育创新》《数字化实验设计》等前沿课程
- 实施双导师制:基础教育名师与科研导师联合指导
师资力量:院士领衔的学术高地
专业组建了院士1人、国家杰青4人的师资团队,其中博士占比76.1%、省级以上人才称号30余人次。团队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项,研发的《糖免疫佐剂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青蓝工程"培养机制,教师将纳米纤维产业化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材料化学综合实验》教学案例,主编的《化学科研基础与创新实验》被20余所高校采用。
科研平台:四维联动的创新网络
- 国家级平台:
- 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糖类药物研发
- 氟硅能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攻关新能源材料
- 省级平台:
- 江西省纳米纤维工程中心
- 先进催化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 校企合作:
- 与九江石化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成果转化率12%)
- 在星火有机硅设立工程师工作站
培养成效:三重竞争力塑造
- 升学优势:2024届55%毕业生进入中科院、复旦大学等深造
- 竞赛成绩:近三年获"挑战杯"国家级金奖4项、"互联网+"银奖3项
- 教学能力:师范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98%,微课比赛省级获奖率65%
就业前景:五维发展通道
毕业生形成"卓越教师-科研骨干-行业精英"复合竞争力:
- 基础教育:45%进入省级重点中学(3年晋升骨干教师率60%)
- 科研院所:25%任职中科院各研究所
- 化工企业:20%入职九江石化、江铜集团等龙头企业
- 公职系统:8%考取药监局、环保局等技术岗位
- 深造创业:2%创立新材料科技公司
江西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犹如赣鄱大地化学教育的旗帜,其"学科反哺教学、科研服务产业"的办学理念在培养新时代化学人才中成效卓著。通过11个省部级平台锤炼实践能力,依托ESI全球前1%学科实力厚植创新基因,专业正从传统化学教育向智能化学转型升级。选择这里,意味着站在红土地化学研究的高地,用分子构筑未来,以创新催化变革,为新时代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化学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