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日常运营中,现金发放工资是常见的财务行为,其会计处理涉及应付职工薪酬与库存现金等核心科目的联动操作。根据会计准则要求,这一流程需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计提与发放两个关键步骤完成账务记载。以下从分录逻辑、实操流程及特殊情况三方面展开解析,帮助理解完整的会计处理链条。
一、工资计提与发放的核心分录逻辑
应付职工薪酬作为负债类科目,其借方记录实际支付金额,贷方反映应承担的薪酬义务。现金发放工资时,需分两阶段处理:
计提阶段:根据员工所属部门归集成本费用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等(按岗位类别)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应发总额)
此步骤将工资支出与对应成本匹配,例如行政人员工资计入管理费用,销售人员工资计入销售费用。发放阶段:现金实际支付与代扣款项处理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应发总额)
贷:库存现金(实发金额)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代扣个税)
其他应付款——社保/公积金(代扣个人部分)
此环节需同步记录代扣代缴款项,例如个人所得税和社保个人承担部分均需单独列示。
二、现金发放工资的完整操作流程
工资总额计算
- 应发工资:包含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
-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扣除代扣款项(个税、社保等)
- 例:某员工应发10,000元,代扣个税500元、社保1,200元,则实发现金为8,300元。会计分录执行顺序
① 计提工资费用(月末)
② 次月发放现金并处理代扣款项
③ 代缴社保/个税(次月申报期内)
- 代缴社保分录示例:
借:其他应付款——社保(个人部分)
应付职工薪酬——社保(企业部分)
贷:银行存款。
三、特殊场景的会计处理要点
现金短缺或溢余
若发放时发现库存现金账实不符:
- 盘亏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库存现金
后续按原因转入其他应收款(责任人赔偿)或管理费用(无法查明)。福利性现金发放
- 如节日补贴等,需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核算:
借: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
贷:库存现金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需代扣个税)。辞退补偿处理
- 支付一次性补偿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借:管理费用——辞退福利
贷:库存现金。
通过上述分步解析可见,现金发放工资的会计处理需严格遵循借贷平衡原则,同时关注代扣款项的合规性。实务操作中,企业还需结合《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控制现金使用范围,确保账务记录与资金流动的匹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