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学法学专业扎根于1983年成立的政史系,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以“明德博学,自强有为”为校训、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通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多元培养等路径,构建了涵盖法学理论、实务技能和国际视野的育人体系,其法学与知识产权两大专业方向在区域法治建设中发挥显著作用。本文将围绕专业特色、师资力量、教学实践及社会贡献等维度,解析其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
在学科体系上,佛山大学法学专业形成“双系三方向”的立体化布局。法律系与知识产权系下设法学(律师实务、知识产权方向)、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及法学第二学位班,覆盖传统法学与现代法治需求。核心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民法、国际法等理论课程,并设置模拟法庭、法律文书写作等实务模块,强化学生法律思维与职业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通过与广东南天明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合作,引入双语教学和跨国法律实务训练,近三年累计输送30余名学生参与国际法律实践。
师资队伍建设体现“高学历+强实践”的双重优势。学院28名专任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高级职称占比36%;68%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形成以朱道华、张慧清等“卓越教学成就奖”获得者为引领的教研团队。科研方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2项,近五年发表CSSCI与北大核心论文36篇,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佛山市地方立法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这种“学术引领+社会服务”的模式,使理论教学与法治实践深度衔接。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三位一体”特征:
- 平台共建:设立佛山市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佛山市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承担12项地方性法规起草;
- 基地联动:与市区法院、司法局共建23个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年均开展200余人次对口实习;
- 赛事驱动: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版权知识演讲大赛”“法律职业能力竞赛”等赛事,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奖项100余项,包括广东省大学生讲党史公开课一等奖等荣誉。这种“平台—基地—赛事”的递进式培养,显著提升学生法律应用能力。
在社会影响力维度,学院通过三大路径服务地方法治建设:
- 立法智库:深度参与《佛山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地方立法,提交立法建议采纳率超75%;
- 企业服务:依托企业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展“法治体检”项目,累计为3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合规指导;
- 普法教育:组织师生开展“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讲”等活动,年均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这种“教学—科研—服务”的良性循环,使人才培养与区域法治需求高度契合。
值得关注的是,学院针对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与研究生升学实施专项提升计划。通过设立“法考导师组”、开设考研冲刺课程,2024届毕业生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考研录取人数连续三年增长,其中涉外实验班研究生升学率突破40%。这种“职业导向+学术深造”的分流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