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是我国现代口腔医学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1932年创建的震旦大学牙医系,经过近百年发展已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双一流"建设学科,该学科在2023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二,拥有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培养出我国口腔医学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等杰出人才。学科以"医工交叉"为特色,在颅颌面肿瘤治疗、颌骨功能重建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近五年承担14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17项重大奖项,彰显其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
学科建设与临床实力
- 学科架构覆盖口腔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全领域,设14个临床科室和10个教研室,其中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口腔修复科等6个科室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首创"四段式"颌骨重建策略,突破功能性颌骨修复世界性难题。
- 教学资源包含3本专业期刊,其中《上海口腔医学》被Medline收录,《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是中华口腔医学会官方刊物。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主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实施"5+3"一体化培养模式,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突出整合性,构建"基础-临床-科研"三维培养体系:
- 前两年强化医学基础与人文素养
- 第三年开展PBL/CBL教学模式
- 后五年临床轮转结合科研训练
- 国际交流覆盖哈佛大学牙学院等19所顶尖院校,每年选派学生赴美、日等国交流,形成"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机制。
科研转化与社会服务
在口腔颌面肿瘤诊治领域建立全球最大样本库,研发的牙种植牵引技术将显微外科与数字化结合,成功率提升至98%。通过"一站式"数字化平台实现精准重建,相关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学科年接诊量超百万人次,开展39国医疗合作,建立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培训基地,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专业人才500余名。
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口腔健康需求激增,学科重点布局口腔微生态研究和智能诊疗设备开发。依托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正在推进口腔干细胞再生技术临床转化,目标在2030年前建成亚洲口腔医学中心。通过深化医工交叉,该学科将持续引领我国口腔医学创新发展,为全球口腔健康提供"中国方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