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的功能材料专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自2010年设立以来,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形成了以新能源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学科体系。该专业不仅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特色培养模式,还在科研创新、课程设计及师资力量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尤其在稀土材料和光电子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下将从课程架构、科研实力、实践平台、师资团队及发展方向五个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构建了"基础+应用+创新"三级递进式培养体系。基础课程涵盖材料科学概论、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学科基础理论,为后续学习奠定知识框架。应用型课程聚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等方向,强化学生对光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等产业技术的理解。创新模块则通过材料工程设计与创新课程,结合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推动学生参与纳米器件设计、人工微结构调控等前沿研究。这种课程结构既保证了理论深度,又凸显了面向产业需求的实践导向。
科研实力方面,该专业依托国家民委新能源与稀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光敏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近四年承担了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由董斌教授牵头的"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的人工微结构调控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经费达2000万元,突破了稀土发光材料中4f电子布居时间和辐射跃迁几率等关键技术瓶颈。这些成果不仅推动稀土光功能材料进入国际领先行列,更为红外光子信息加密器件等应用领域提供理论支撑。
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内外联动"模式强化学生创新能力。校内整合了包含SEM(扫描电子显微镜)、XRD(X射线衍射)等高端设备的共享实验室,校外则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可参与三类实践环节:
- 基础实验:掌握材料表征和力学性能测试标准化流程
- 专业实验:完成肖特基材料制备、纳米器件组装等进阶操作
- 科研创新:在教师指导下发表SCI论文或申报专利,近四年学生已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并获得多项省级以上竞赛奖项。
师资团队由25名专任教师组成,包括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1名、辽宁省"兴辽人才"5名。这支队伍在纳米材料合成、半导体工艺优化等领域具有深厚积累,例如在稀土离子发光调控方向提出的强局域光场耦合理论,使材料发光效率提升30%以上。教师团队年均发表SCI/EI论文超过25篇,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专业发展方向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毕业生可在三大领域实现职业发展:
- 技术研发:从事光电子材料、微纳器件等新产品开发
- 生产管理:在稀土材料、新能源企业负责工艺流程优化
- 学术研究: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学位,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随着"物态调控"专项的持续突破,专业正加速向多功能集成材料和信息安全器件等新兴领域拓展,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与技术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