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核心专业,依托上海市集成电路“一体两翼”战略布局,构建了覆盖“材料-器件-芯片-系统”的全产业链培养体系。该专业源于1958年设立的半导体物理专业,2025年首次进入春招计划,秋考录取最低分达557分,生源质量稳居上海高校前列。专业以超越摩尔定律为特色方向,2024届毕业生保研率29%、整体升学率63%,形成“本硕博贯通+国际联合培养”的双轨通道,但需应对多物理场耦合设计与工艺制程迭代的双重挑战,要求学生兼具半导体物理基础与芯片系统集成能力。
一、学科定位与战略布局
专业以集成电路超越摩尔领域为发展核心,构建三大战略支点:
- 国家战略对接:
- 立足上海集成电路“一体两翼”嘉定翼,聚焦智能传感芯片、硅光子芯片与存储芯片研发;
- 承担泛摩尔技术创新使命,突破传统28nm以下制程限制,开发90-22nm高价值系统芯片;
- 产教融合体系:
- 与中芯国际、华为共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设置“四个一”实践项目;
- 校企联合开发智能医疗微系统、深海油气田余热回收系统等产业化项目;
- 国际化学科生态:
- 与瑞士工程院、澳门大学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联合研究中心;
- 实施“双导师制”,联聘三星电子、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专家参与课程设计。
二、课程体系与能力进阶
实施“系统-电路-芯片-器件-物理”五层架构:
- 基础理论层:
-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4学分)解析载流子迁移率优化;
- 量子力学导论(3学分)掌握能带工程计算;
- 核心技术层:
- 六大模块:
- VLSI设计(Verilog HDL时序约束优化)
- MEMS工艺(深硅刻蚀工艺参数调控)
- 硅光子集成(波导耦合效率提升)
- 先进封装技术(TSV三维堆叠设计)
- 超越摩尔器件(二维材料晶体管制备)
- 集成电路测试(ATE机台故障诊断);
- 六大模块:
- 实践创新层:
- 大三进入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完成8周流片实训,参与12英寸晶圆光刻工艺;
- 必修Cadence Virtuoso与COMSOL Multiphysics工具链,芯片良率要求≥95%。
三、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形成“院士-产业领军-国际专家”三维团队:
- 教学团队构成:
- 专任教师66人,含海外高层次人才32人、国家级人才4人,90后青年师资占比50%;
- 张建华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传感器芯片应用于工业物联网领域;
- 科研支撑体系:
- 拥有超净工艺实验室与智能传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配备EUV掩膜检测仪;
- 近三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发表ISSCC顶会论文14篇;
- 质量保障机制:
- 实施“双盲芯片设计评审”,电路仿真误差阈值≤1.2%;
- 建立华为海思认证体系,覆盖36项集成电路行业标准。
四、职业前景与发展路径
毕业生呈现“四维发展格局”:
- 芯片设计方向(45%):
- 任职华为海思从事5G基带芯片开发,起薪25-35万元/年;
- 科研院所领域(25%):
- 进入中科院微系统所主导量子芯片研究,需掌握超导量子比特制备技术;
- 学术深造路径:
- 保研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博士阶段对接清华大学微电子所;
- 国际就业突破:
- 三星电子器件工程师年薪达40万元,主导3nm GAA晶体管工艺开发。
总结:超越摩尔的技术先锋
上海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六十余年学科积淀为根基,国家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国际化产教融合为特色,构建了理论深度与工程强度并重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其“从量子物理到智能系统”的培养路径既锤炼学生驾驭纳米级工艺的硬核技能,也要求突破传统技术路径依赖,在硅光子与二维材料领域开拓创新。对于兼具物理直觉与工程思维的学子,这将是投身中国芯崛起的战略通道,但需直面EUV光刻机技术壁垒与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双重考验,在晶圆厂的超净环境与EDA工具的算力洪流中书写微电子新传奇。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