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工科基础,深度融合农业领域特色,形成了以电力系统为核心、覆盖新能源与智能控制的多维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甘肃省重点学科农业工程及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二级学科硕士点,注重培养兼具电力技术与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强调强电与弱电结合,同时融入数字农业、物联网等前沿方向,为西北地区能源转型与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
专业定位与学科交叉优势
该专业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基础,拓展至新能源发电(如风力、太阳能)、智能电网、数字精准农业等领域,形成了“电力+农业+智能化”的特色交叉培养模式。依托机电工程学院的教学资源,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电气工程的电路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等核心课程,还能接触农业装备自动化、物联网技术等农业场景应用课程,实现学科融合创新。例如,专业课程中设置了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需求。
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设计遵循“理论-实践-创新”的递进逻辑,核心课程包括:
- 电力工程基础:涵盖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管理
- 电机与拖动基础:结合农业机械动力系统设计
- 现代测试技术:强化仪器仪表与数据分析能力
- 微机控制技术:聚焦嵌入式系统开发
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如国家电网、新能源发电企业)提供工程实训和科研项目参与机会,例如在中小型水力发电站或农业自动化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就业方向与升学路径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三大领域:
- 电力能源行业:进入国家电网、火力/水力发电企业,从事电力输送调度、设备维护;
- 智能制造与农业现代化:在农机制造企业、数字农业公司担任自动化系统开发工程师;
- 科研与教育机构:报考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等硕士方向,或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教学。
近年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部分学生通过推荐免试或考研进入重点院校深造,升学比例约10%-15%。
前沿领域与行业适应性
专业紧跟“双碳”战略与乡村振兴需求,重点布局新能源发电与农村电网改造方向。例如,课程中增设高电压技术、储能系统设计等内容,培养学生应对智能电网升级的能力。同时,依托甘肃省农业工程学科优势,学生在农业物联网、精准灌溉电气化等细分领域具备独特竞争力。这种“通用电气理论+区域产业特色”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传统电力行业与新兴农业科技企业间拥有更灵活的择业空间。
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
专业拥有农业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甘肃省旱作农业装备工程实验室,配备电力系统仿真平台、PLC实训装置等先进设备。师资团队中包括甘肃省领军人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研究方向覆盖电力系统优化、农业机器人控制等前沿领域。学生还可通过“3+1”校企联合培养(如雷沃阿波斯集团、三花控股集团)提前接触行业实际项目,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