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黑龙江东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在翻译人才培养中展现出独特的办学特色。该院翻译(英语)专业以"语言能力+跨文化素养+技术应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国家奖学金获奖者王航等优秀学子的成长轨迹可见,学院既注重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又强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这种培养理念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形成系统性支撑,为新时代输送具备国际视野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奠定基础。
在教学特色与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学院形成了"双轨并进"的课程架构。语言基础课程设置突出平均学分绩点4.22的高标准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包含翻译理论、商务翻译等模块。更具特色的是将FIF软件智能语音评测系统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晨读计划的词达人(CET4)词汇训练与实时发音矫正,实现传统语言训练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这种"沉浸式+智能化"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完成List 1-20四级词汇系统掌握的同时,同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学院组建了具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商务英语专业班主任尹志洁不仅拥有黑龙江大学翻译硕士学位,更参与译著2部并获2024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二等奖。英语专业教师秦燕霄深耕翻译教学七年,其主编的两部教材构建起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这些教师将俄汉翻译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等获奖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以赛促教、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
在学生培养与竞赛成果方面,学院建立起"课堂-竞赛-实践"立体化培养路径。2021级本科生王航的成长轨迹极具代表性:通过系统学习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竞赛省级二等奖,同时参与"一起云支教"社会实践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学院特别注重"以赛代练"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B类三等奖、"希望之星"省级一等奖等赛事,近三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翻译类奖项30余项。
实践教学与技术支撑体系包含三大特色模块:晨读计划的语音语调训练通过FIF软件实现发音纠偏;翻译实验室配备的Trados等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校企合作的温泉之乡对俄宣传手册翻译等真实项目。特别是俄语系主任李辉主持完成的旅游翻译项目,将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翻译教学有机结合,其指导学生在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中屡获殊荣,印证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