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工商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00年成立以来,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协同育人等路径,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特色。其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等资质,以及持续优化的就业满意度数据,均展现出该专业的综合实力。
一、聚焦行业需求的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强调计算思维、系统设计、工程应用、创新实践四大核心能力培养。学生需系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理论,具备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实操能力。例如,课程设计中融入Java语言、Android开发、大数据技术等前沿领域,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企事业单位的软件设计、互联网平台开发及信息系统运维等工作。同时,专业鼓励学生考取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认证,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采用“六类模块、三个方向”结构,覆盖素质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核心、学科前沿、工程实践、创新创业六大模块:
- 软件开发方向:通过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夯实基础,结合Android应用开发、动态网站设计等实践项目强化开发能力;
- Web前端方向:侧重动态网页设计、移动应用开发技术,培养界面设计与交互实现能力;
- 大数据方向:引入数据挖掘、大数据平台工具等课程,训练数据分析与处理技能。
此外,专业引入SPOC+院校帮混合教学模式,整合线上资源与线下任务驱动教学,例如利用传智播客院校邦平台开展项目实训,提升学习效率。
三、注重实践的教学特色
项目引导教学是专业的核心特色之一。例如,IT项目综合实训课程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将实际项目嵌入教学流程。学生分组完成物流信息管理平台、产品供求信息网等真实案例开发,从需求分析到系统部署全流程参与。校企合作方面,与奇安信、甘肃海丰等1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开展定向培养,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40项、省级301项。
四、多维支撑的发展前景
专业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区域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配备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等49个实验平台,硬件条件完备。师资方面,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及行业兼职教师12人,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87.12%,部分进入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另有400余名学生通过考研进入“双一流”院校深造。
五、持续优化的专业生态
作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该专业持续推动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例如,通过“2+1+1”联合培养计划与广东财经大学等高校合作,拓展学生视野;国际合作方面,与马来西亚UCSI大学、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建立本硕连读通道,已有21人赴海外攻读学位。未来,专业将深化新工科改革,强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