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的特殊教育(师范类)专业是该校师范教育体系中的特色方向,自2012年开始招生以来,已形成完善的本科与硕士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以培养“四有”素养的卓越教师为目标,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与实践能力强化,在山东省内率先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并成为省内唯一拥有特殊教育本科和硕士培养资质的院系。其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及产教融合模式均体现了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
一、专业定位与学科优势
济南大学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师范性、应用型为导向,下设听力残障儿童教育、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和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教育三个方向。通过“国家特殊教育学校二期专项建设项目”支持,该专业建立了包括言语语言康复、知觉动作训练等领域的13个实验室,并与60余家机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学科建设上,心理学为博士点培育学科,特殊教育在2023年软科排名中位列省内首位,彰显其学术竞争力。
二、“一核双驱四协同”培养机制
学校通过“一核双驱四协同”机制全面提升师范生能力:
- 核心目标:以教师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构建涵盖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育实践的五大课程领域。
- 驱动路径:校内整合工科资源(如化学、地理学科的跨学科融合),校外借力政府、中小学及科研机构,形成GUIS协同提质机制。
- 协同改革:管理上成立师范教育发展委员会统筹专业建设;课程中增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和教师数字素养模块;师资实施“双导师制”,聘请中小学名师参与教学。
三、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突出“康教结合”理念,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
- 主干课程:包括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导论、个别化教育与教学、行为改变技术等,覆盖特殊儿童评估、干预全流程。
- 实践环节:设置四年递进式技能训练,通过“两条线+多层面”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组织学生参与师范生从业技能竞赛和“心理学五进”志愿活动,强化临床经验。
- 创新模块:引入理工科实验资源(如工程实验中心),培养学生在科学素养与技术创新中的应用能力。
四、师资力量与社会服务
专业师资团队拥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博士占比33%,并聘请20余名国内外学者担任客座教授。教师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SCI、SSCI论文400余篇,主导制定省级特教政策,累计培训特教师资8000人次。社会服务方面,毕业生在省内特殊教育学校覆盖率超75%,且多人成长为骨干教师,印证了“责任、创新与奉献”的培养成效。
五、就业前景与专业认可
该专业就业满意度达4.2分,毕业生可通过免试认定教师资格(需通过校内考核)进入教育系统,或选择升学深造。就业方向涵盖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融合教育教师及康复机构管理者,对口就业率长期保持90%以上。其培养模式因“全学科·全过程·全层次”课程体系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为区域特殊教育师资的核心供给源。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