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海洋环境保护为核心特色,依托国家一流学科水产学与上海市高原学科海洋科学的交叉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科研体系。该专业通过差异化的课程设计、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和国际化的培养路径,致力于培养既掌握水/气/固污染控制技术,又具备海洋生态修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教学体系紧密对接长江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需求,在解决水域环境污染与生态治理问题上展现显著优势。
专业课程采用"基础+特色"双轨架构,构建了以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化学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同时设置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学等特色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包含三个递进层次:
- 校内实验依托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开展污染物迁移模拟实验
- 临港校区毗邻东海的区位优势,使环境调查、生态监测等野外实习可直接在东海海域实施
- 产学研基地覆盖上海老港固废处理中心等20余个环保单位,实现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研究平台建设凸显海洋特色,重点打造四大技术支撑体系:
- 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包含洋山港观测站和船舶压载水检测系统
- 污染控制技术研发:涉及新型固态钝化剂制备、碳基复合材料开发等前沿领域
- 生态修复工程应用:聚焦养殖水域生态调控、滨海湿地修复等实际场景
- 环境大数据分析:运用卫星遥感与GIS技术进行污染物扩散建模。近三年该专业教师承担的项目中,70%研究经费投向海洋环保领域。
国际化培养路径通过2.5+1.5双学位项目(荷兰泽兰德大学)、暑期游学(剑桥大学等)及科研合作(日本北海道大学)构建全球视野。师资队伍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级人才4人,形成以环境毒理学、海洋地球化学为引领的学术梯队。学生竞赛成果显著,近年获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等国家级奖项10余项。
就业市场呈现多元辐射格局,毕业生在三大领域形成竞争力:
- 政府监管:30%进入环保局、海事局等行政部门
- 技术研发:45%任职于同济设计院等工程单位,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
- 国际组织:通过注册环保工程师资质者参与UNDP海洋保护项目特别在第三方环境检测领域,该专业毕业生占据上海市场份额的18%,显著高于同类院校。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