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大学的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以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为核心,构建了“新能源开发+节能环保+智能技术”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燃烧稳定性与污染物控制、燃料电池堆装配与测试等实验平台,聚焦能源高效转化与环境治理领域,培养能解决清洁能源生产、智能节能系统设计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设置深度融合热力学、材料科学与自动化技术,并通过学科竞赛与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毕业生在能源环保领域展现出强劲竞争力。
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
该专业立足新能源与非常规能源、强化传热与智慧节能、清洁燃烧与低碳环保三大方向,形成覆盖能源生产、转化与污染治理的全链条知识体系。例如,脉动波强化传热技术与CO₂再循环燃烧技术等研究方向,直接对应工业生产中的能效提升与碳排放控制需求。培养方案强调跨学科融合,学生需掌握热工自动控制、大气污染物测试系统等关键技术,以适应智慧能源系统设计、环保装备研发等岗位要求。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
本科阶段核心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等理论课程,同时设置热工测试技术、能源工程自动化等实践模块。为应对复杂工程问题,课程融入C语言程序设计与自动控制原理,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仿真优化能源系统运行的能力。专业特别注重英语与数学基础,要求学生在低年级夯实高等数学基础,为后续学习微纳通道强化传热等前沿技术提供支撑。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专业师资团队由13名100%博士学历教师组成,其中包含5名教授、5名省151人才,62%教师具有海外研修经历。科研方面,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年均科研经费超200万元,在太阳能电池器件制备、PM2.5弥散机理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实验平台配备三维速度分析仪、元素分析系统等先进设备,支持学生参与燃料电池堆性能测试等真实科研项目。
升学就业与竞赛成果
近三年毕业生考研升学率显著提升,2023届达59.5%,多名学生进入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深造。就业方向涵盖火电/核电系统、新能源汽车研发、环保企业污染治理等领域,典型雇主包括电力设计院、脱硫设备制造商等。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中累计获国家级奖项14项,通过脉动波传热优化设计等竞赛项目展现创新能力。
社会需求与发展前瞻
随着国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与超低排放技术的投入,专业人才需求持续增长。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氢动力汽车研发、智慧电网调度等新兴领域工作,也可在政府部门参与碳交易政策制定。专业通过中德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平台,引入德国能源转型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工程师。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储能技术与碳捕集封存方向的教学资源建设,响应能源结构深度调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