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南地区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凭借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资源优势,形成了"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鲜明特色。该专业不仅是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核心专业和国家骨干专业,还与温州大学联合办学发放本科文凭,拥有覆盖电气控制、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领域的12个专项实训室和3300万元设备资产的实训基地。这种"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教学体系,为区域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需求,设计了"强电与弱电结合、控制与网络并重"的课程模块。核心课程包含《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业物联网技术》等,并创新性地采用"项目贯穿式"教学模式。例如在《自动化系统项目实训》中,学生需要完成从传感器选型到工业组态系统调试的完整流程,这种以真实生产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式,使毕业生具备直接对接企业岗位的技术能力。
专业建设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形成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合作机制。与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开发,共同制定《维修电工》《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等职业资格标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教师团队主持建设了浙南轻工装备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5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近五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真正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的目标。
就业市场表现印证了专业培养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就业方向呈现三大特征:在电力水务等公共服务领域从事设备运维(约占35%),在制造企业担任自动化系统工程师(约占45%),以及在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智能产品研发(约占20%)。这种多元化的就业结构,得益于专业设置的"电气+自动化+信息化"复合型知识体系,使毕业生既能操作传统电气设备,又能驾驭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新兴技术。
人才培养成效在竞赛领域尤为突出,近五年学生团队斩获"互联网+"大赛金奖、东盟国际技能竞赛季军等50余项省级以上奖项。这种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配合国家级生产型实训基地的7000㎡实训空间,构建了从基础技能到创新能力的递进式培养路径。优秀校友中既有企业技术总监,也有自主创办科技公司的创业者,充分展现了专业"技术立身、创新驱动"的培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