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自2012年设立以来,始终以“医工结合”为核心定位,主动适应国家战略与医疗信息化发展需求。作为全国中医药院校首批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其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甘肃省重点学科平台,通过“新工科”教育理念,探索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专业建设十年间,不仅连续获得教育部两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还在2022年校友会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二,展现出强劲的学科实力与人才培养成效。
跨学科培养模式构建
该专业以“医学是底色,信息化是翅膀”为育人逻辑,构建了医学、工学、计算机科学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分为三个维度:
- 医学基础模块:包括医院管理学、医学信息学等课程,强化学生对医疗场景的理解;
- 工程技术模块:涵盖数据结构、人工智能实验室实践等内容,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交叉创新模块:通过医学图像处理、医疗信息系统设计等课程,推动学生解决医疗场景下的复杂工程问题。这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学科壁垒,使学生既能掌握医学知识体系,又能运用工程技术实现医疗信息化创新。
产学协同实践平台
专业依托甘肃省医学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了“四阶段,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路径包括:
- 校企共建实验室:与中电万维、中软国际等企业合作建立5G+远程医疗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9个专业实验室;
- 产业研究院联动:联合中国联通甘肃分公司成立“中医药信息创新应用产业研究院”,将真实医疗信息化项目引入教学;
- 创新创业孵化: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协议,支持学生参与医学影像大数据云平台等国家级项目开发。这种深度产教融合模式使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高度认可。
科研创新与学科拓展
在科研领域,专业通过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开辟两大研究方向:
- 中医药科学数据研究:围绕古医方数据挖掘、中医诊疗技术智能化等方向,建立中医药大数据平台;
- 医学影像智能分析:运用深度学习技术处理医学影像数据,开发临床综合解决方案。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中医药诊疗技术的“产品化”与“智能化”,更形成“工程与医学相互渗透”的学科特色,为中医药守正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未来发展路径规划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专业提出六大建设方向:
- 建立本硕贯通培养机制,优化拔尖人才成长通道;
- 动态调整课程体系,融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
- 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生全球视野;
- 深化中医药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地方医疗信息化需求。随着2022年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的增设,该校已形成覆盖本科至硕士阶段的“新工科专业群”,持续为医疗健康产业输送复合型创新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