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在翻译人才培养领域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创新意识。作为陕西省首批通过教育部评估的民办本科院校,该校通过语言文化传播学院这一主体平台,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与翻译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起适应现代语言服务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这种探索不仅体现在教学改革层面,更延伸至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学术研究等多个维度。
在翻译技术教学创新方面,学院明确提出将GenAI技术融入课程体系。通过2024年举办的“AIGC时代的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高端论坛”,该校展示了在术语翻译教学、语料库建设、翻译项目管理等领域的突破性实践。例如采用大数据分析构建红色旅游语料库,利用AI进行实时翻译练习反馈,这些举措使翻译教学从传统的文本转换训练转向智能化场景应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学院与译国译民集团合作开展的二级笔译培训项目,通过模拟真实翻译项目流程,有效提升学生的技术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该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撑。学院专职教师中21.7%获得“双师型”资质认证,这一数据背后是系统的培养机制:
- 校企共建共育机制:2023年起与译国译民集团建立教师挂职制度,20名教师参与线上线下结合的翻译项目实践
- 国际资质认证:组织教师考取国际中文教师资格证和CATTI二级证书
- 技术研修体系:选派教师赴杨凌“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参加AI翻译技术集中实训
这种培养模式使教师既能讲授翻译理论,又熟悉翻译记忆系统和术语库管理等实务操作,实现教学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从学科建设角度看,学院着力打造“翻译+”复合型课程体系。在2024年高端论坛中,专家们提出的译者角色重构理论已被纳入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增加AI辅助翻译技术、跨文化传播策略等模块。特别是在翻译项目管理课程中,引入智能风险评估系统和自动化质量控制工具,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现代语言服务企业的全流程管理技能。这种课程改革直接反映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近三年毕业生在翻译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中的优良率达到83%。
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双向赋能构成该校翻译学科发展的特色路径。语言文化传播学院主持建设的红色旅游语料库项目,既是科研创新成果,又服务于地方文旅产业国际化。2024年开展的GenAI技术赋能翻译质量提升研究,通过校企联合攻关形成3项技术专利,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学术论坛、技术培训等渠道向行业转化,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这种开放式发展模式,使学院成为西北地区翻译技术研发和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