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军事信息领域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深度融合军事需求与技术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该专业依托全军唯一国家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以信息系统工程学院为载体,构建了覆盖智能算法、装备研发、网络安全等多维度的培养体系。通过理-工-军交叉融合的学科架构,为国防信息化输送兼具科研能力与实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学科定位与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学制四年,聚焦智能信息处理与装备研发两大方向。课程设置以信息科学为基底,涵盖统计学、数据科学、脑与认知科学等核心理论,同时强化文本/语音/图像处理、智能系统安全维护等实践技能。专业特别强调军事场景适配性,例如通过网络对抗训练靶场模拟实战环境,使学生掌握红蓝对抗、漏洞挖掘等关键技术。
科研平台与师资力量
该专业依托数学工程与先进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9个军队(省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以院士领衔的科研梯队。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000余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并拥有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师资队伍中,全军科技领军人才9人、学科拔尖人才19人,近半数教师参与过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国家级重大项目。
人才培养与军事应用
培养方案突出为战育人导向:
- 实践创新能力:学员需参与智能算法竞赛、超算挑战赛等赛事,近三年获国际/国家级一等奖700余人次,包括Defcon总决赛入围、XCTF联赛冠军等标志性成果。
- 军事项目嵌入:直接对接拟态防御、量子信息等国防重点工程,典型案例包括“中国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的信号处理系统优化、军用导航装备的智能升级。
- 军政素质融合:日常训练融入军事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等内容,毕业生需通过战场地理勘察、无人作战系统保障等实战化考核。
招生政策与职业发展
该专业实行技术类与指技融合类并行的招生模式,2024年面向全国招收男生1182人、女生200人,要求考生高考成绩超重点线、政治审查合格且体检达标。录取后学员即刻获得军籍,享受供给制待遇(月津贴1250-1550元,年探亲路费报销)。毕业生主要分配至战略支援部队、军事科研院所,从事智能装备研发、战场信息系统运维等工作,少尉军衔授予率100%。
未来发展与战略价值
学校将人工智能列为六大重点投入领域之一,计划在时空大数据、地理空间智能方向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通过与嵩山实验室等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军民协同创新,目标建成军事信息领域科技创新高地。数据显示,近五年该专业毕业生参与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占比达32%,成为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