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新闻传播学院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科教融合特色,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该专业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基,聚焦视听传播前沿领域,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科研力量,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20余家主流媒体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其核心优势体现在学科交叉性、实践导向性和国际化视野,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深度与全媒体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学科实力与师资构成
广播电视学专业植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六大学科突破方向之一——视听新闻与传播,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网络信息与智能传播等方向形成交叉支撑。学院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师资队伍中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权威学者,教授占比超过40%,博导和硕导覆盖本硕博全阶段。例如,院长胡正荣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主导的“媒体融合与国家治理”研究团队深度参与国家重大课题,为学生提供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机会。
培养体系与课程设计
专业课程设置强调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构建三大能力模块:
- 基础理论层: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外广播电视史、传播学研究方法等,强化政治素养与学术根基;
- 专业技能层:涵盖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数据新闻制作等实操课程,匹配融媒体时代技术需求;
- 学科交叉层:引入影视理论、智能传播、舆情分析等跨领域内容,拓展学生复合能力。
实践教学中,学生可通过新苗计划获得课题资助,在“融媒体与舆情监测实验室”等五大实验平台完成从策划到传播的全流程训练。
实践平台与行业联动
学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字节跳动等机构共建20余个实习基地,推行“师徒制”个性化培养。例如,工作室课程和见习营直接对接一线媒体项目,学生参与纪录片拍摄、新闻节目制作等实战任务。2022级学生谢嘉怡通过推免进入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其在校期间参与的国情调研项目曾获省部级奖项。此外,专业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2+2双学位项目”,定期开展国际教学周,引入全球影视与文化软实力实验室资源,强化国际传播视野。
就业前景与学术进阶
毕业生可选择“学界-业界”双轨发展路径:
- 学术路径:近三年推免率达25%,多名学生进入北大、清华等高校深造,部分通过本硕博连读机制直升博士;
- 行业路径:就业单位覆盖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以及腾讯、快手等互联网企业,从事采编策划、舆情分析、品牌传播等工作。
专业独有的博士后流动站和联合工作站,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持续支持,形成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学术链条。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