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环境设计专业隶属于艺术设计学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以“专、通、雅”协调发展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覆盖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三大方向的教学体系。该专业现有在校生约700人,依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李建斌博士领衔的师资团队,将可持续设计理念融入教学实践,通过校企合作与创新课程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其课程设置强调理论实践结合,以模块化教学覆盖从设计基础到前沿技术的全链条能力培养,形成了具有行业辨识度的教育模式。
一、“产教融合”驱动课程创新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低碳生态设计”为主线,核心课程包括室内装饰构造、环境景观设计、三维动画等,同时设置特色模块如适老适幼空间设计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2024年开展的“新语娄塘”环境公共设施设计课程是典型实践案例,学生通过3个月的项目周期,运用竹编工艺与回收材料完成古镇公共艺术装置搭建。课程采用“双导师制”,由李建斌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与新锐艺术家霍少达联合指导,强调材料创新与传统工艺再生,例如作品《Wave》将垃圾桶改造为艺术装置,《斑驳瓦语》通过瓦片堆叠重构历史文脉。
二、“三向协同”构建专业特色
- 景观设计方向:聚焦生态可持续,教学融入本地植被选择与自然水体利用,例如课程《环境公共艺术设计》要求学生在设计中嵌入无障碍通行与全龄友好功能模块。
- 室内设计方向:以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为切入点,通过《家具陈设设计》等课程训练学生掌握可再生材料应用与智能化设施整合能力。
- 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探索数字艺术与实体空间的融合,引入AIGC技术开发互动装置,如《Limtless 无限的我》采用模块化雪花片结构,实现艺术装置的动态生长与用户参与。
三、“双师型”师资保障教学质量
专业师资团队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比39%,双师型教师占比90%,形成学术与产业的双重支撑。学科带头人李建斌博士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其科研成果《能源策略协同在德国某幼儿园建筑更新中的应用与监测评价》直接转化为教学案例。公共艺术方向负责人李娟副教授主导的《城市空间公共艺术》专著,成为课程核心教材,其指导的学生作品曾获“汇创青春”大赛一等奖。此外,景观教研室主任韩丽莹开发的市级一流本科课程《景观设计》,通过图式语言教学法提升学生空间规划能力。
四、“四维贯通”就业竞争力培养
专业通过校企联合设计中心与创新创业工作室,打通从课堂到职场的路径。毕业生可胜任初级景观设计师、公共艺术设计师等9类岗位,典型职责包括:
- 方案支持:使用Rhino、SketchUp完成3D建模与效果图渲染
- 可持续实践:在项目中应用LEED认证标准与低碳材料
- 技术协同:与工程师协作解决结构可行性问题近三年,学生作品在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赛事中获奖超30项,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