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业大学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顺应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新工科建设需求设立的前沿学科,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2020年正式招生。该专业依托机械专业硕士点和轻工过程与装备学术硕士点,以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融合机械、控制、信息等多学科知识体系。其课程设置突出数字化与网络化导向,实践教学占比超过30%,并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以下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多维度展开分析。
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专业立足智能制造国家重大需求,强调复杂系统问题解决能力与技术整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科教协同赋能模式,学生需掌握机械控制工程、人工智能基础、机器人技术等核心知识,具备智能装备研发、生产管理及系统集成的综合能力。培养方向明确指向数字化工厂设计、智能装备运维和关键技术研发三大领域,契合产业升级对研发型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
课程结构分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必修和实践教学四大模块:
- 学科基础课程包含工程图学A、机械原理、电工技术等工科主干课程;
- 专业核心课程聚焦智能制造系统、人工智能基础、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前沿领域;
- 实践环节覆盖企业实习、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与东风商用车、天津先瑞科技等企业共建20余个实习基地。特别设置的18门选修课支持个性化发展,如数字化制造技术与智能检测技术方向分流。
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专业教师团队16人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占比100%,包括天津市“131”创新人才3人、青年英才计划3人。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8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等科研成果。依托冷冻冷藏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市制冷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展智能装备可靠性、工业机器人控制等课题研究,为学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提供机会。
国际视野与产业对接
专业与东京大学、丹麦技术大学等10余所国际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完成中丹政府合作项目等国际合作课题。产业端深度对接珠三角、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在数控机床调试、智能工厂系统集成等领域形成特色培养路径。毕业生可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占比35%)、工业机器人运维(占比28%)等工作,近三年企业反馈显示岗位匹配度达87%。
发展前景与竞争力提升
当前智能制造领域研发岗位需求占比62%,专业通过创新竞赛孵化(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建议学生注重跨学科知识融合,在大数据分析、边缘计算等方向拓展技能,考取工业机器人操作认证等资格证书。数据显示,继续攻读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的毕业生中,985高校录取率达41%,体现专业培养的学术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