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甘肃省重点职业院校,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在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该校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理念,依托石油化工行业背景,通过与头部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技术转化平台等方式,将岗课赛证融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传统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又为智能制造领域输送了大量具备创新能力的新质劳动者。
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该校构建了电工电子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智能控制技术三位一体的核心课程群。主干课程包含PLC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控组态与现场总线技术等模块,特别强调C语言程序设计和运动控制技术的交叉融合。实践教学采用"基础技能-专项强化-综合应用"三阶段递进模式,配备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训室、控制实训室等12类校内实训场所,并安排学生在汇博机器人等合作企业完成6个月顶岗实习。
该校独创的产教科融创一体化平台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通过建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企业完成《包材厂双机器人自动上料系统》等横向课题研发,将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教师团队开发出覆盖工业机器人操作、维修、系统集成的活页式教材,其中《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智慧树课程已形成标准化教学资源库,包含8大实训模块和200余个典型工程案例。
就业培养方面实施双元制工程师计划,毕业生可获得工业机器人编程员等职业资格证书。数据显示,近三年该专业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主要流向长三角、珠三角智能制造企业,典型岗位包括机器人系统调试工程师(平均月薪8500元)、自动化设备运维主管等。值得关注的是,学校通过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使25%毕业生在入职三年内晋升为技术骨干,这种快速职业发展通道成为专业核心竞争力。
面对工业4.0时代需求,该校正在构建智能工厂虚拟仿真中心,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教学过程。通过开发污水处理自动化改造系统、大型物资智慧仓储系统等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这种以真实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体系,不仅契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更成为西北地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