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01年设立以来,已成为贵州省较早培养对外汉语人才的重点学科。该专业立足国际化视野,以汉英双语教学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语言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融合语言学理论、中外文学比较与文化传播等多维度课程体系,专业构建了“理论+实践”的双轨培养模式,为国内外汉语教育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强调学生需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目标直指培养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实践型人才。例如,课程设置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达到大学英语4/6级水平,为高年级专业课程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此外,专业特别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中西比较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教学策略。
课程结构是该专业的亮点之一。主干课程包括基础英语、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等,覆盖语言技能与文化研究两大方向。教学中不仅强调语言学理论的深度,还通过英汉翻译、中华才艺训练等实践类课程提升应用能力。例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结合真实教学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课堂设计与师生互动技巧。同时,专业引入国外汉学研究、跨文化交际等前沿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动态,确保学生知识体系的时效性。
在师资力量方面,专业依托以郑庆君教授为核心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不仅拥有丰富的国内教学经验,还具备海外孔子学院任教经历。例如,郑庆君教授曾担任佛得角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推动汉语教育进入当地中学教育体系,这种实践经验直接反哺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国际汉语教育环境的适应能力。此外,团队注重科研成果转化,近年来承担多项省级教改项目,并将研究成果融入课程设计,例如通过语言习得理论课程引入最新二语习得研究成果。
就业前景方面,毕业生可在国内外中小学、文化传播机构及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研究或文化交流工作。据统计,该专业二十年累计培养上千名毕业生,部分学生进入东盟地区参与汉语推广,体现专业“立足东盟”的定位优势。尽管早期就业满意度评分显示就业满意度为2.4分,但近年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增设对外交流实践课程等措施,就业渠道已显著拓宽。例如,与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等机构合作开展实习项目,帮助学生积累一线教学经验。
从专业优势来看,贵州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在贵州省内排名首位,2023年文史类录取分数线达566分,领先于省内同类院校。其文学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和174学分的弹性学制(3-6年完成)也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路径。值得一提的是,专业通过留学生互动教学、外教授课等形式营造沉浸式语言环境,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内留学生汉语辅导,强化教学实操能力。这种“以用促学”的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学概论等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快速适应真实教学场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