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职业大学作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其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专业立足国家航空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面向飞机制造行业,聚焦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制造工艺编制和数控加工技术两大核心能力,通过"三能递进、赛创联动、产教融通"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国产大飞机产业链输送高素质技术骨干。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以机械制图和航空发动机原理与结构为基础,重点强化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特种加工技术等核心技能。通过CAD/CAM技术实现数字化设计到制造的闭环训练,结合航空材料学和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等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叶片、叶盘等关键零部件的精密加工技术。课程设置呈现"三对接"特征:
- 对接航空发动机制造全流程,开设钣金成型与模具设计等工艺类课程
- 对接智能制造发展趋势,设置工业机器人应用和智能制造基础模块
- 对接国际认证标准,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优化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依托3900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和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基础操作—专项实训—综合创新"三级培养路径。学生通过五轴数控加工中心完成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在三坐标测量机上开展质量检测,并参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的跨专业联合项目。近年来,该专业在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多次斩获一等奖,验证了"教赛融合"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师资团队配置方面,学院汇聚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等领军人才,形成教授领衔、工程师主导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教师团队近两年累计授权发明专利30项,开发的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将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特别在多轴数控加工技术领域,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的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加工精度达到±0.005mm,达到航空工业标准。
就业渠道覆盖航空发动机制造全产业链,毕业生主要服务于航空动力装置制造和机械冷加工岗位群。数据显示,从业2年后平均月薪可达8817元,职业发展路径清晰:从数控设备操作员起步,经3-5年可晋升为工艺工程师,部分优秀人才通过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进入研发岗位。随着学校申报扬州职业技术大学本科层次办学,该专业正加速向职业本科教育升级,未来将培养更多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