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工商学院会计学转型实验班是该校为应对数字经济时代会计行业变革推出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会计职业转型,传统会计教育已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智化财经人才的需求。该实验班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等举措,旨在培养具备跨领域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其培养模式在吉林省乃至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具有示范意义。
在培养体系上,实验班以“理论+实践+创新”三螺旋结构为核心。课程设置突破传统会计学科框架,新增会计信息系统、Python财务应用、财务机器人开发等数字化课程,同时保留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核心理论课程。通过“模块化课程群”设计,实现会计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云财务智能核算课程结合用友、金蝶等企业真实案例,让学生掌握财务共享中心规划与实施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三级进阶”能力培养路径:第一学年通过基础会计实训掌握手工账务处理,第二学年在虚拟仿真实训室完成财务大数据分析项目,第三学年进入新道数智产业学院参与企业真实业务,第四学年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岗位无缝对接。特别引入的项目导师制度,由具有10年以上从业经验的导师全程指导,例如在财务共享中心规划项目中,学生需完成从业务流程梳理到系统部署的全周期任务。
产教融合机制是实验班的核心特色。与新道科技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库,开发出智能财务决策模拟系统等12个实训平台。校企联合开发的“3+1”培养模式(3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实践),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获得云财务管理师等职业认证。数据显示,该班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财务审计与大数据应用大赛的获奖率达67%,显著高于普通班级。
在质量保障方面,实验班实施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
- 理论考核占比降至40%,重点考察财务大数据分析报告(25%)、跨学科项目答辩(20%)、职业素养测评(15%)等维度
- 引入OBE教育理念,建立毕业生能力达成度追踪机制
- 定期邀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专家参与课程评估
这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近三年该班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35%毕业生进入财务共享中心、智能审计等新兴领域,平均起薪较普通班高出26%。随着会计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实验班通过持续迭代数智化课程图谱、拓展长三角实习基地、深化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正在塑造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