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依托学校深厚的石油工业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国内石油天然气装备领域的标杆专业之一,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52年设立的石油矿场机械专业,经过七十余年沉淀与升级,已构建起涵盖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并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一专业以“机电结合、石油特色”为核心,融合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技术,致力于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上,该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及多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如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其课程体系覆盖机械设计、制造、检测与控制全链条,核心课程包括《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等,同时融入石油钻采工艺及装备等特色课程,强化行业针对性。实践教学环节依托智能制造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及罗克韦尔工业自动化创新中心等平台,形成“理论—实验—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工程实践机会。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汇聚了21名专任教师,其中包含7名教授和7名副教授,并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参与教学,形成“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轨制指导模式。团队在石油装备智能化、机电系统集成等领域开展研究,与新疆油田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例如,高国刚等教师作为科创技术支持专家,深度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助力学生接触行业前沿技术。
就业竞争力上,毕业生广泛服务于机械制造、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尤其在石油装备设计、科技开发等岗位表现突出。数据显示,部分毕业生进入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等企业,或继续攻读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学科研究生,职业发展路径多元。这种“行业需求导向”的培养理念,使专业在2025年新疆油田校招中展现显著优势,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供给源。
从学科定位看,该专业强调“智能化设计与制造”,聚焦装备制造业技术革新需求,通过新工科建设与产学协同育人项目深化教学改革。例如,与华为等企业合作建立工程实践平台,开设人工智能、工业自动化等交叉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种融合传统机械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模式,使其在智能装备、绿色制造等新兴领域持续保持竞争力。